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其他 >> 陈风楚韵 >> 浏览文章

商水阳城故城与陈胜出生地

时间:2016年05月05日 信息来源:周口市博物馆 点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封建专制暴政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涉项羽列传》都记载陈胜是“阳城人”。但战国秦汉时期阳城有多处,陈胜的出生地到底是哪个阳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主要有四说:河南登封阳城说、南阳方城阳城说、周口商水阳城说、安徽宿县阳城说,应以商水阳城说为是。
    考究陈胜出生地,首先应注意到陈胜是楚国人。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起义前夕曾造势,提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义军攻占陈(今淮阳)后,定国号“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三老豪杰称他“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后来他的伙伴们到陈找他时说的也是楚语。这足以说明陈胜是楚国遗民。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由郢(今湖北江陵)迁于陈(今淮阳),长达38年之久,后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掉,在此之前,今商水曾属楚地。陈胜是今登封阳城人的说法,几乎成为历史定论。今登封境内的阳城在战国时先后由郑入韩,由韩入秦,其地属三川郡,从未属楚,说陈胜是今登封阳城人根本站不住脚。其次,陈胜生地阳城与李斯故里上蔡相邻,这就进一步证实陈胜就是今商水阳城人。《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在秦二世面前诬告丞相李斯时说:“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李斯为上蔡人,“傍”是“相邻近”的意思,今商水、上蔡两县接壤,商水阳城距上蔡故城仅64华里,距上蔡边界只有6华里。而今方城县境内的阳城,无论从地理位置或行政区划看,都不如商水阳城更符合“傍县”说。第三,从陈胜、吴广等戍卒取道大泽乡看,陈胜也不是今登封阳城人。陈胜、吴广等戍卒的目的地是渔阳(今北京南密云县),而他们的行程是有规定的时间期限,按照秦律,误期要被处死,如果陈胜是今登封阳城人,他们为什么不就近走捷径渡黄河北上,却要绕个大圈子到东南方向的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再北上呢?这显然不符合常理。第四,吴广是阳夏(今太康县)人,阳夏秦时属淮阳郡,而陈胜家乡阳城秦时也属淮阳郡,陈胜、吴广等戍卒应是就近在陈(今淮阳)集中后汇集到大泽乡再准备北上的。当他们遇到大雨,道路不通,误期将要面临处死的关键时刻,陈胜、吴广同为淮阳郡人在那时可以说是同乡,家乡观念在他们起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五,陈胜在陈县称王后,以前曾和他在一起佣耕的乡友,成群接队地来找他,“遮道而呼涉”。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陈胜的乡友若不是居住在距淮阳不足110华里的今商水阳城,而是居住在300华里的方城、登封或者宿县,那是不可想象的。
    1980年春,为证实陈胜故里商水阳城说的可信性,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和商水县文化馆对阳城(扶苏城)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弄清了阳城的布局和时代,特别是发现了秦代带有“扶胥司工”铭文的器物,对确定陈胜出生地与阳城的关系具有实证作用。商水阳城在今县城西南16公里舒庄乡扶苏村,城址呈长方形,由外城、内城组成,城垣由夯土筑建而成。外城东北部夯土墙现仍高出地面,长约200米,其余为间断残存。外城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城垣基宽20米。北城垣呈一直线,东西两端近似直角南折。西城垣向南100米,汝水自西北来,顺河势转向偏东,南城垣顺河道折三个角,至城东南部直线向北,与北城垣相接。内城位于外城北部正中,呈方形,东西分别距外城东西城垣各270米,北垣利用外城的北墙,每边长250米,城墙基宽7.5米,城壕宽20米。内城和外城地下均有五角、三角形饰绳纹的陶排水管道通向外面。城内地面散布不少战国秦汉时期的瓦砾,有战国和汉初的瓦当、筒瓦、板瓦等。在内城东南角发现4件带有“扶胥司工”铭文的秦代陶器残底,“扶胥”即“扶苏”,地名;“司工”,主管城建的官吏。此城乃战国时楚国所修,秦统一天下后置阳城县,秦末陈胜起义时诈称公子扶苏,以号召天下响应,“张楚”政权建立后遂改阳城为扶苏城。据《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起兵,诈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盖涉筑此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在县西二十里,秦二世时,陈涉诈称扶苏,此城盖涉所筑。”扶苏村东南原有扶苏寺,寺内有扶苏墓,封冢高4米,面积700平方米,村由墓命名。扶苏乃秦始皇长子,因劝阻秦始皇坑儒,被派往北方边境监大将蒙恬军。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与胡亥合谋伪造始皇诏书,迫其自杀。扶苏生前并未到过此地,这里的扶苏墓应是陈胜起义时所封的纪念冢。可见,无论是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证实商水阳城是真正的陈胜出生地。(周建山)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