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其他 >> 陈风楚韵 >> 浏览文章

桐丘之上话扶沟

时间:2017年02月24日 信息来源:周口市博物馆 点击:

桐丘之上话扶沟

初秋时节,阳光明媚,暖意融融,从周口沿新周高速西北行大约四十分钟光景,就来到了嵩山余脉蜿蜒西来而形成的一处豫东名丘——桐丘。桐丘是文献记载扶沟县最早的地名之一。《左传》云,鲁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丘”,可见春秋时期桐丘就是郑国东部的一处战略要地,后来演化为扶沟的代名词。扶沟是我的故乡,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深情,总想试图找到破解扶沟文化密码的钥匙,解读家乡人的文化性格,而真要探究起来,又似乎感到些许陌生。登上桐丘之巅,脚踏秋日暖阳下的热土,环顾四望,梳理历史经纬,心底产生莫名的兴奋,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扶沟,北依大宋都城开封,西邻曹魏故都许昌,东望陈楚故都淮阳,地理位置优越。相传远古时期,炎黄二帝曾在桐丘一带大战蚩尤,蚩尤张开大口喷出浓浓的烟雾,连续三天三夜雾锁桐丘,使炎黄联军迷失了方向,桐丘从此多雾,故桐丘又称雾烟山、烟雾山。扶沟旧志如此记载: 桐丘,“其山多雾,山上残碑断碣,多为千年旧物。”“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殆接嵩山之佳气,以孕育扶人者欤。”桐丘的历史告诉我们,扶沟是周口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一方厚土。距今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裴李岗文化的人们从豫西山地向豫东大地拓展,第一脚踏入豫东平原的就是桐丘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升起了豫东地区最早的一缕炊烟,创造出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文明。扶沟崔桥东店遗址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因其形制在该文化中最大,堪称“华夏第一石磨盘”,它静静地躺在周口市博物馆的一隅,无声地告诉我们,这个曾经荣获“全国农业战线十面红旗”称号之一的扶沟,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渊源。扶沟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布币也是我国最早的,见证了当时扶沟社会经济的繁荣。汉代扶沟美女罗敷,勤劳勇敢,忠贞善良,教育感化了一代代扶沟人民。程颢崇尚教化的遗风犹存,成为扶沟人民血脉中永远流淌的文化基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扶沟县曾连续十八年勇夺全区(市)高考成绩桂冠,为国家输送一大批人才,这样的传奇何时能够得以再续?历史有波澜,文化有涟漪,还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吧!
 
 扶沟,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县,因境内有洧水沟和扶亭各取一字而得名,治所在今扶沟县城东北崔桥镇南古城村的小扶城,故城残垣犹存。洧水沟是发源于郑州新郑的一条古河道,扶亭的“扶”,又作“风”,“风”是伏羲自称的中国最早的姓氏,说明扶沟自古是伏羲及其后裔的活动地。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扶沟治所始迁今址——古桐丘与今贾鲁河交汇处。周武王灭商,扶沟地属陈、郑,东部属陈,西部属郑,桐丘乃郑国东部边境上的一座军事重镇。源于郑地的洧水迤逦东行,流至桐丘脚下则多了几分舒缓和清澈,之后便忘我地流淌,汇入颍水融入陈地的怀抱了。郑国东渐之风与陈国西渐之风在这里交互影响,彼此都显得微不足道,《诗经》之《郑风》、《陈风》中的浪漫特质,没有在桐丘之地落地生根。春秋晚期,老子从家乡鹿邑西行隐居,途径桐丘,见此地可留,曾在此息牛布道,为桐丘增添了几分灵光。不知当年的老子是否在此观察过洧水的波光,从而得出“上善若水”的高论?战国时期,楚国北进中原,地又属楚,楚文化仓促的脚步也没有在这里长久停留,扶沟本地质朴淳厚的民风没有被外来文化所打破。如今扶沟人的文化性格中还有几分“道”的影子,或许与洧水的滋润和道家文化的传承有着一定的关联吧。
 
桐丘的硝烟随风散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代以降,佛风西来,慈悲至善的理念一直氤氲着这里。北宋时期,一位大儒与扶沟结缘,时代的音符在这里跳跃出非同寻常的律动。大宋元丰元年(107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扶沟县,治政三年余,重视教化,兴建书院,传播理学,天下学子蜂拥于此,扶沟一时成为天下理学的中心。扶沟人在程颢理学思想的熏陶下,深受“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思想的浸润,不仅尊师重道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而且给了扶沟人固守传统、注重修为、追求真理的文化特质。当时的扶沟,地属京都开封府,为京畿之县,天子脚下,饱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扶沟人的骨子里有着忠君爱国、忠厚传家的意识,这种意识如碧水长流,沿传不衰。试看,明代隆庆年间曾任留守南京的兵部、户部尚书,后诏拜进京擢升刑部尚书,刚健有为的刘自强;不畏权奸,敢于激浊扬清,虽五进冤狱而坚贞不屈的著名文学家、明“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等,都是扶沟人的杰出代表。扶沟人传统但不保守,大智若愚而不思想僵化,有傲骨而无傲气,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勇气从不缺乏。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在国难当头之际,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苟且偷生,而是勇于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之歌,其崇尚爱国、勇担大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抗日名将、率部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的吉星文,也为抵御外侮功不可没。
 
扶沟,这个曾经拥有洧水奔流的沃土,这个曾经深受道、释、儒滋养的厚土,老子传道的桐丘还在,她宛若扶沟人民的脊梁,撑起扶沟这片碧水蓝天;程颢创办的大程书院还在,传承光大着扶沟人民的历史文脉,为扶沟的人文精神注入了特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沉稳淡定的气质。扶沟,这个抗战时期沦为黄泛重灾区的县域,家乡人民没有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过多地呻吟,而是挺起桐丘一样的脊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忍不拔的毅力,任性地改变着这片曾经苍凉荒芜的土地,开创了黄泛区上的一片绿洲,实现了沧桑巨变,赢得了自立自强自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历史的过往纵然值得炫耀和回味,但它毕竟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唯有从昔日的辉煌中幡然醒悟,意气风发,奋起直追,古老的桐丘大地才会重新焕发青春。如今,勤劳质朴的扶沟人民,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新常态中,鼓风扬帆,奋力划桨,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插图为西汉扶沟故城残垣。
(周建山,周口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
 
原文载《周口文化旅游》2016年第6期”。
初秋时节,阳光明媚,暖意融融,从周口沿新周高速西北行大约四十分钟光景,就来到了嵩山余脉蜿蜒西来而形成的一处豫东名丘——桐丘。桐丘是文献记载扶沟县最早的地名之一。《左传》云,鲁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丘”,可见春秋时期桐丘就是郑国东部的一处战略要地,后来演化为扶沟的代名词。扶沟是我的故乡,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深情,总想试图找到破解扶沟文化密码的钥匙,解读家乡人的文化性格,而真要探究起来,又似乎感到些许陌生。登上桐丘之巅,脚踏秋日暖阳下的热土,环顾四望,梳理历史经纬,心底产生莫名的兴奋,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扶沟,北依大宋都城开封,西邻曹魏故都许昌,东望陈楚故都淮阳,地理位置优越。相传远古时期,炎黄二帝曾在桐丘一带大战蚩尤,蚩尤张开大口喷出浓浓的烟雾,连续三天三夜雾锁桐丘,使炎黄联军迷失了方向,桐丘从此多雾,故桐丘又称雾烟山、烟雾山。扶沟旧志如此记载: 桐丘,“其山多雾,山上残碑断碣,多为千年旧物。”“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殆接嵩山之佳气,以孕育扶人者欤。”桐丘的历史告诉我们,扶沟是周口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一方厚土。距今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裴李岗文化的人们从豫西山地向豫东大地拓展,第一脚踏入豫东平原的就是桐丘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升起了豫东地区最早的一缕炊烟,创造出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文明。扶沟崔桥东店遗址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因其形制在该文化中最大,堪称“华夏第一石磨盘”,它静静地躺在周口市博物馆的一隅,无声地告诉我们,这个曾经荣获“全国农业战线十面红旗”称号之一的扶沟,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渊源。扶沟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布币也是我国最早的,见证了当时扶沟社会经济的繁荣。汉代扶沟美女罗敷,勤劳勇敢,忠贞善良,教育感化了一代代扶沟人民。程颢崇尚教化的遗风犹存,成为扶沟人民血脉中永远流淌的文化基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扶沟县曾连续十八年勇夺全区(市)高考成绩桂冠,为国家输送一大批人才,这样的传奇何时能够得以再续?历史有波澜,文化有涟漪,还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吧!
  扶沟,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县,因境内有洧水沟和扶亭各取一字而得名,治所在今扶沟县城东北崔桥镇南古城村的小扶城,故城残垣犹存。洧水沟是发源于郑州新郑的一条古河道,扶亭的“扶”,又作“风”,“风”是伏羲自称的中国最早的姓氏,说明扶沟自古是伏羲及其后裔的活动地。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扶沟治所始迁今址——古桐丘与今贾鲁河交汇处。周武王灭商,扶沟地属陈、郑,东部属陈,西部属郑,桐丘乃郑国东部边境上的一座军事重镇。源于郑地的洧水迤逦东行,流至桐丘脚下则多了几分舒缓和清澈,之后便忘我地流淌,汇入颍水融入陈地的怀抱了。郑国东渐之风与陈国西渐之风在这里交互影响,彼此都显得微不足道,《诗经》之《郑风》、《陈风》中的浪漫特质,没有在桐丘之地落地生根。春秋晚期,老子从家乡鹿邑西行隐居,途径桐丘,见此地可留,曾在此息牛布道,为桐丘增添了几分灵光。不知当年的老子是否在此观察过洧水的波光,从而得出“上善若水”的高论?战国时期,楚国北进中原,地又属楚,楚文化仓促的脚步也没有在这里长久停留,扶沟本地质朴淳厚的民风没有被外来文化所打破。如今扶沟人的文化性格中还有几分“道”的影子,或许与洧水的滋润和道家文化的传承有着一定的关联吧。
桐丘的硝烟随风散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代以降,佛风西来,慈悲至善的理念一直氤氲着这里。北宋时期,一位大儒与扶沟结缘,时代的音符在这里跳跃出非同寻常的律动。大宋元丰元年(107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扶沟县,治政三年余,重视教化,兴建书院,传播理学,天下学子蜂拥于此,扶沟一时成为天下理学的中心。扶沟人在程颢理学思想的熏陶下,深受“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思想的浸润,不仅尊师重道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而且给了扶沟人固守传统、注重修为、追求真理的文化特质。当时的扶沟,地属京都开封府,为京畿之县,天子脚下,饱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扶沟人的骨子里有着忠君爱国、忠厚传家的意识,这种意识如碧水长流,沿传不衰。试看,明代隆庆年间曾任留守南京的兵部、户部尚书,后诏拜进京擢升刑部尚书,刚健有为的刘自强;不畏权奸,敢于激浊扬清,虽五进冤狱而坚贞不屈的著名文学家、明“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等,都是扶沟人的杰出代表。扶沟人传统但不保守,大智若愚而不思想僵化,有傲骨而无傲气,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勇气从不缺乏。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在国难当头之际,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苟且偷生,而是勇于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之歌,其崇尚爱国、勇担大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抗日名将、率部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的吉星文,也为抵御外侮功不可没。
扶沟,这个曾经拥有洧水奔流的沃土,这个曾经深受道、释、儒滋养的厚土,老子传道的桐丘还在,她宛若扶沟人民的脊梁,撑起扶沟这片碧水蓝天;程颢创办的大程书院还在,传承光大着扶沟人民的历史文脉,为扶沟的人文精神注入了特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沉稳淡定的气质。扶沟,这个抗战时期沦为黄泛重灾区的县域,家乡人民没有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过多地呻吟,而是挺起桐丘一样的脊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忍不拔的毅力,任性地改变着这片曾经苍凉荒芜的土地,开创了黄泛区上的一片绿洲,实现了沧桑巨变,赢得了自立自强自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历史的过往纵然值得炫耀和回味,但它毕竟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唯有从昔日的辉煌中幡然醒悟,意气风发,奋起直追,古老的桐丘大地才会重新焕发青春。如今,勤劳质朴的扶沟人民,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新常态中,鼓风扬帆,奋力划桨,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插图为西汉扶沟故城残垣。
(周建山,周口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
 
原文载《周口文化旅游》2016年第
初秋时节,阳光明媚,暖意融融,从周口沿新周高速西北行大约四十分钟光景,就来到了嵩山余脉蜿蜒西来而形成的一处豫东名丘——桐丘。桐丘是文献记载扶沟县最早的地名之一。《左传》云,鲁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丘”,可见春秋时期桐丘就是郑国东部的一处战略要地,后来演化为扶沟的代名词。扶沟是我的故乡,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深情,总想试图找到破解扶沟文化密码的钥匙,解读家乡人的文化性格,而真要探究起来,又似乎感到些许陌生。登上桐丘之巅,脚踏秋日暖阳下的热土,环顾四望,梳理历史经纬,心底产生莫名的兴奋,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扶沟,北依大宋都城开封,西邻曹魏故都许昌,东望陈楚故都淮阳,地理位置优越。相传远古时期,炎黄二帝曾在桐丘一带大战蚩尤,蚩尤张开大口喷出浓浓的烟雾,连续三天三夜雾锁桐丘,使炎黄联军迷失了方向,桐丘从此多雾,故桐丘又称雾烟山、烟雾山。扶沟旧志如此记载: 桐丘,“其山多雾,山上残碑断碣,多为千年旧物。”“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殆接嵩山之佳气,以孕育扶人者欤。”桐丘的历史告诉我们,扶沟是周口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一方厚土。距今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裴李岗文化的人们从豫西山地向豫东大地拓展,第一脚踏入豫东平原的就是桐丘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升起了豫东地区最早的一缕炊烟,创造出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文明。扶沟崔桥东店遗址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因其形制在该文化中最大,堪称“华夏第一石磨盘”,它静静地躺在周口市博物馆的一隅,无声地告诉我们,这个曾经荣获“全国农业战线十面红旗”称号之一的扶沟,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渊源。扶沟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布币也是我国最早的,见证了当时扶沟社会经济的繁荣。汉代扶沟美女罗敷,勤劳勇敢,忠贞善良,教育感化了一代代扶沟人民。程颢崇尚教化的遗风犹存,成为扶沟人民血脉中永远流淌的文化基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扶沟县曾连续十八年勇夺全区(市)高考成绩桂冠,为国家输送一大批人才,这样的传奇何时能够得以再续?历史有波澜,文化有涟漪,还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吧!
  扶沟,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县,因境内有洧水沟和扶亭各取一字而得名,治所在今扶沟县城东北崔桥镇南古城村的小扶城,故城残垣犹存。洧水沟是发源于郑州新郑的一条古河道,扶亭的“扶”,又作“风”,“风”是伏羲自称的中国最早的姓氏,说明扶沟自古是伏羲及其后裔的活动地。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扶沟治所始迁今址——古桐丘与今贾鲁河交汇处。周武王灭商,扶沟地属陈、郑,东部属陈,西部属郑,桐丘乃郑国东部边境上的一座军事重镇。源于郑地的洧水迤逦东行,流至桐丘脚下则多了几分舒缓和清澈,之后便忘我地流淌,汇入颍水融入陈地的怀抱了。郑国东渐之风与陈国西渐之风在这里交互影响,彼此都显得微不足道,《诗经》之《郑风》、《陈风》中的浪漫特质,没有在桐丘之地落地生根。春秋晚期,老子从家乡鹿邑西行隐居,途径桐丘,见此地可留,曾在此息牛布道,为桐丘增添了几分灵光。不知当年的老子是否在此观察过洧水的波光,从而得出“上善若水”的高论?战国时期,楚国北进中原,地又属楚,楚文化仓促的脚步也没有在这里长久停留,扶沟本地质朴淳厚的民风没有被外来文化所打破。如今扶沟人的文化性格中还有几分“道”的影子,或许与洧水的滋润和道家文化的传承有着一定的关联吧。
桐丘的硝烟随风散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代以降,佛风西来,慈悲至善的理念一直氤氲着这里。北宋时期,一位大儒与扶沟结缘,时代的音符在这里跳跃出非同寻常的律动。大宋元丰元年(107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扶沟县,治政三年余,重视教化,兴建书院,传播理学,天下学子蜂拥于此,扶沟一时成为天下理学的中心。扶沟人在程颢理学思想的熏陶下,深受“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思想的浸润,不仅尊师重道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而且给了扶沟人固守传统、注重修为、追求真理的文化特质。当时的扶沟,地属京都开封府,为京畿之县,天子脚下,饱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扶沟人的骨子里有着忠君爱国、忠厚传家的意识,这种意识如碧水长流,沿传不衰。试看,明代隆庆年间曾任留守南京的兵部、户部尚书,后诏拜进京擢升刑部尚书,刚健有为的刘自强;不畏权奸,敢于激浊扬清,虽五进冤狱而坚贞不屈的著名文学家、明“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等,都是扶沟人的杰出代表。扶沟人传统但不保守,大智若愚而不思想僵化,有傲骨而无傲气,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勇气从不缺乏。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在国难当头之际,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苟且偷生,而是勇于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之歌,其崇尚爱国、勇担大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抗日名将、率部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的吉星文,也为抵御外侮功不可没。
扶沟,这个曾经拥有洧水奔流的沃土,这个曾经深受道、释、儒滋养的厚土,老子传道的桐丘还在,她宛若扶沟人民的脊梁,撑起扶沟这片碧水蓝天;程颢创办的大程书院还在,传承光大着扶沟人民的历史文脉,为扶沟的人文精神注入了特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沉稳淡定的气质。扶沟,这个抗战时期沦为黄泛重灾区的县域,家乡人民没有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过多地呻吟,而是挺起桐丘一样的脊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忍不拔的毅力,任性地改变着这片曾经苍凉荒芜的土地,开创了黄泛区上的一片绿洲,实现了沧桑巨变,赢得了自立自强自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历史的过往纵然值得炫耀和回味,但它毕竟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唯有从昔日的辉煌中幡然醒悟,意气风发,奋起直追,古老的桐丘大地才会重新焕发青春。如今,勤劳质朴的扶沟人民,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新常态中,鼓风扬帆,奋力划桨,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插图为西汉扶沟故城残垣。
(周建山,周口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
 
原文载《周口文化旅游》2016年第6期”。
  • 上一篇:神奇的美人杯
  • 下一篇:我家的石磨盘
  •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