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上午,在周口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关心支持下,周口市博物馆联合营口民俗博物馆、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两家民办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凌全贞出席庆祝活动并致辞,仪式由副局长韩丽霞主持。副调研员李全立也出席庆祝活动。周口市直文博单位职工、周口市部分学校师生和现场观众4000多人参加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现场,周口市博物馆广场,3个彩虹门异常耀眼,装扮有“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为文化遗产点赞,为美丽中国添彩”等10个标语口号的彩球飘带迎风飘扬,锣鼓阵阵,狮舞呈祥,气氛热烈,呈现出文化遗产日浓厚的文化氛围。博物馆大厅内,周口市文昌中学朗诵了国学经典,闫庄小学的学生们表演了《穿越求学》等节目。现场还举办了有奖问答抽奖赠书活动,广大市民和学生们踊跃参与。同时举办了捐赠文物、书作仪式。周口市书法家商莹冰女士向周口市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金刚经》长卷、《孙子兵法》长卷,马伟先生向周口市博物馆捐赠了明代僧人坐化缸,崔猛先生向周口市博物馆捐赠了唐代青釉钵、瓷碗等。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向3位捐赠者颁发了收藏证书。
凌全贞局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周口市10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对近一个时期的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凌全贞局长指出,10年来,全市文化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条例》,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通过开展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市文物事业的家底,我市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由原来的500余处,达到3800多处,其中国保单位由原来的7处达到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28处达到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更多。通过目前正在开展的可移动文物普查,馆藏文物的数量由原来的5万多件,上升到9万多件。所有这些,都为我市文物事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与此同时,我市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在这一时期内也得到高度重视,保护力度空前,诸如以越调、太康道情、太昊伏羲祭典、官会响锣、槐店文狮子舞等一批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特别是以淮阳太昊陵庙会为依托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原古韵”非遗展演活动,为开展各地文化交流、丰富民间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惠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凌全贞局长在致辞中还指出,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手段,惠民是目的。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成果丰硕,成绩显著,为实现周口崛起,实现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势的跨越,作出了积极贡献。最后,他要求全市广大文物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足干劲,争取主动,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文化惠民再立新功。
今年初至今,周口市博物馆联合营口民俗博物馆、周口民俗文化博物苑两家民办博物馆正在该馆举办豫东辽南民俗文化联展,营口民俗博物馆馆长曹锡文专程赶来出席庆祝活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