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周口市博物馆按照省文物局通知精神,投入近20万元资金积极开展田野石刻征集工作,全年共征集到清代周口江南会馆碑等各类田野石刻近2000件,涵盖碑刻、石碣、石磨盘、石碾盘、石磙、石臼、抱鼓石等,其中不乏珍贵文物,这些征集来的田野石刻上迄汉代,下至近现代,不仅为研究古代和近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和历史信息,也为充实馆藏,增加品类,开辟展览等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支撑。
一、高度重视,成立征集组织。我馆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下,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高度重视田野石刻征集工作,在全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成立田野石刻征集小组,抽集6名精干力量投入征集一线,为较好完成田野征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确保征集费用。我馆田野石刻征集工作得到了省文物局15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我馆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又拿出近5万元经费用于田野石刻征集工作,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采集多种方式开展征集工作。一是派出征集人员深入城区角落、乡村田野地头直接开展征集工作。我馆征集人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在周口市区开展田野石刻调查,走访群众,收集线索,发现田野石刻,立即想方设法装车运回。二是发动各县市区群众开展征集工作。为确保征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免除征集工作中可能产生的不必要干扰,如群众一旦听说博物馆征集田野石刻往往漫天要价,可能故意刁难征集工作,市博物馆发动本馆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委托热爱、支持征集工作的人员,走街串巷,搜集田野石刻。博物馆明确征集价格,同时要求运输到馆,一般情况下每个石刻100元,情况特殊的,根据石刻价值、形制大小、路途远近等酌情商定价格。
四、边征集边研究。征集过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我们在征集过程中,十分注意对田野石刻的研究,对价值较高的及时分类入库。由于岁月的沧桑,磨面由于时常模糊不清,铭文难于发现。在征集过程中意外发现带有铭文的第一扇石磨盘后,陆续又有多处发现。在征集研究实践中,发现只有在晚上用手电打着微弱的灯光俯身侧视,才比较容易发现铭文雕刻的痕迹,所以在之后的征集过程中我们在夜间打着手电一遍又一遍一扇又一扇地反复查看,在石磨盘上发现有“同治二年”、“大清光绪拾年□月初九日上浣”、“王永明制于一九六二年”、“一九六四年”等铭文,收获颇丰。此次征集来的一套清代道光年间的石碾盘直径173厘米,其形制之大在全省也不多见。据扶沟县大李庄乡高河沿村八十多岁的物主讲:这个石碾是他爷爷的爷爷用八石谷子从襄县换来的,四匹高头大马拉着太平车,在路上走了三个月,车坏了三天,才弄回来的。这套石碾不仅形制特别大,而且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清代周口农耕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建设农耕文化苑集中展示。由于征集石磙、石磨盘、石槽较多,除价值较高的田野石刻外,我馆利用馆区精心设计造型,精心布局摆放,开辟了农耕文化苑,成为广大观众休闲的去处,有力地宣传了周口农耕文明。
六、存在问题和建议
此次征集工作,由于经费有限,虽然征集了部分田野石刻,但对于作为农耕文化发达的周口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建议上级文物部门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征集更多的田野石刻,为更好地反映周口乃至河南的农耕文明,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